“四史”教育進課堂暨課程思政研讨會于2020年6月20日晚19:30在騰訊會議平台召開,學院教學院長趙銀亮老師、思政系系主任劉建良老師、思政系的各位教師和學院教務主管龔影寒老師參加了本次研讨會。
思政系系主任劉建良老師首先介紹了召開本次研讨會的背景和意義,思政系教師張鳳池老師、謝江平教授、陳亮老師和劉君莉老師分别進行了交流發言,結合自己教授的課程分享了對“四史”教育進課堂的想法和理念。
張鳳池老師談到,四史”教育進課堂與課程思政是有聯系的,他在思政系教授的課程以社會學為主,在物質層面如介紹社會變遷、社會結構與社會階層的變化這部分内容與“四史”都有相通之處。在精神層面,社會學講究方法論,也可以結合我們黨的實事求是、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内容推進“四史”教育進課堂。
謝江平老師認為: 第一、“四史”教育不僅要融入公共課,也要融入思政系的專業課。文科的課程具有意識形态屬性,部分思政系課程的教材具有偏自由主義的内容。我們在授課時應當盡量選用馬工程教材,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要進行分析和批判,不能陷入西方話語體系的圈套。第二、要強化立德樹人,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第三、對自己的教學内容應當自查自糾,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緻,上課時應該聯系現實,引導學生對社會輿論熱點問題進行讨論,消除雜音。
陳亮老師在交流發言中提到:“四史”涉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内容豐富,體系龐大,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學習“四史”不能停留于碎片化的學習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和曆史影響,還要把握曆史背後的情境和規律,注重曆史學習與理論總結相結合、曆史學習與現實關照相結合、曆史學習與辨證分析相結合。一是學習“四史”需要把握“四史”縱向、橫向的曆史主線,在理解曆史規律的過程中梳理重大曆史節點、曆史事件、曆史人物以及曆史影響,将”四史‘’融入到中國革命、改革、發展的曆史邏輯中去讀懂、悟透。二是要将“四史”學習融入到當時的曆史情境中去理解,用情境線索将曆史事件串聯起來。三是學習“四史”需要把握曆史方法,把握好真和度的問題。
劉君莉老師認為:關于“四史”教育進課堂的問題,我們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鼓勵學生調研家鄉的紅色基地,紅色文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授課方式比單純的課堂講授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今後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更好的進行策劃,讓“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系的課堂,做到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最後,學院教學院長趙銀亮老師用屏幕共享的方式和老師們一起解讀了有關課程思政的最新文件精神,并總結了各位老師的發言。趙老師談到“四史”教育進課堂應當将本科生、碩士、博士課程相結合,紮實推進。學院将以主題征文,攝影展等多種方式開展活動,傳承馬院的紅色基因。(馬宣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