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我院暑期研究生新生“培養前置”系列講座第六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平台舉行,同濟大學馬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勇教授應邀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文獻學:闡釋、經驗和前瞻”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副教授徐蓓主持并總結,我院2024級全體碩博士研究生新生、部分二三年級的碩博士研究生參加。
劉勇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圍繞“馬克思主義文獻學”,全面梳理了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學科地位,深入探讨了馬克思主義文獻考證學與诠釋學的核心要義與未來方向。講座伊始,劉教授從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兩部分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研究内容與重要價值。他指出:從總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本系統并将在這個基礎上所建構起來的“微言”(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大義”(無産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内容。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時,劉教授分析了傳統經典著作研究方法論的局限性,并強調為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的過程中,考據必須積極“在場”、義理必須主動“到位”、考據和诠釋必須要“互補”。随後,劉教授深入探讨了馬克思主義文獻考證學的基本内容,指出:馬克思主義文獻考證學偏重于“考據”,主要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文本的辨識甄别、編輯出版、翻譯傳播、版本考證、結構分析和術語诠釋等方面的研究。最後,他還強調,在一般的意義上,诠釋包括理解、解釋和應用三個要素,應從“學以緻真”“學以緻思”和“學以緻用”三個方面來推進馬克思主義文獻诠釋學的建構和建設,隻有把這三者統一起來,把用科學的方法展示出來的馬克思主義文本中的真理性内容引向現實和未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基本原理”研究走上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文獻诠釋學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學。
講座尾聲,研究生們積極與劉教授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劉教授針對研究生們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慷慨分享了他的學術見解。随後,副教授徐蓓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她高度評價了劉教授的講座内容,認為劉教授充分運用其廣博的學識積澱與多年科研實踐的積累,從多維度深刻闡釋了系統化、學科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使命,更是推動學科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所在。
供稿/截圖:蔡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