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思想強國”(名家講壇系列思政選修課)第二講通過“騰訊會議”平台舉行,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特聘教授、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允熠教授應邀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叙事——“兩個相結合”的理論進路》的講座。此次講座由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主持,我院全體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來自全國高校的師生旁聽者甚衆。
思想探讨環節
報告主要圍繞三個大問題展開:
其一,如何明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演進曆程?
張允熠教授認為,“兩個相結合”源于“一個結合”的提法,他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階段,指出中國人易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沒有文化心理方面的障礙。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共産主義的學說,在中國人看來,同自己的民族哲學沒有本質差别,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使得中國人義無反顧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第二,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其他的外來主義都不能;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不能。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中,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産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原典馬克思主義之間是一種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兩者的結合就是“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是“共性寓于個性”之中。這種“相結合”在實踐中産生了新型的、當代的中國主流思想文化和中國哲學,它既不同于傳統的民族固有文化,又與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相切割;它既是中國傳統的民族固有文化的現代轉型,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新形态。正是這種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變革的推進力。
接着,張教授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内涵的演化進行了系統闡發。1938年4月,艾思奇提出了“哲學研究的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同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首次明确表述“第一次結合”,此後,這一原則被不斷運用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設,并内化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踐之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語境的梳理,張教授指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提出、闡發的初始階段,其意蘊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顆粒。由于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課題是要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緻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命題一直沒有明确闡發出來。
其二,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探索?
張允熠教授表示,“第一個結合”包含着“第二個結合”的思想因素,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時代課題,黨的領導人和學界對此也有許多回應。
在報告中,張教授指出,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江澤民曾明确表示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包含着“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在學界,方克立、張岱年和張允熠本人等學者都論述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他們的讨論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内核的另一維度。
早在1993年6月,張允熠教授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産物,也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産物。”在《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一書中,他對“兩個相結合”做出了具體論證:“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經過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經過與中國文化的會通,産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第一個結合”是在實際、實用、實踐層面的結合,“第二個結合”是在理論、思想、精神層面的結合”,第一種結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在革命行動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正确理論,第二種結合是從思想上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使之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之後,張教授在本書修訂版中進一步論證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含有兩層意義,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二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一個結合表現在實際、實踐、實用、實效層面上,第二個結合表現在精神、思想、理念、理論層面上。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文化的互動和結合中形成了中國社會新型的主流文化與意識形态,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2019年,他在新撰的書中寫道:“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之時,它就能化作強大無比的精神力量,繼而轉化為強大無比的物質力量。”
其三,如何解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意蘊?
張允熠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兩個相結合”的命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尤其“第二個相結合”,是“第一個相結合”的突破與飛躍,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都十分重大。
“第一個相結合”是20世紀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課題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闡釋,它為解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總體性理論方針,是黨的第一個百年的理論基石和行動指南。“第一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兩個曆史進程,在第一曆史進程中轉化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和策略,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第二個進程是在建國後,它在曲折發展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個相結合”是在21世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内外複雜條件下,面對新的時代特點闡發出的黨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上的又一突破,是新時代的新理論、新叙事的第二個百年的邏輯起點。黨面臨着重大的曆史使命和時代課題,實踐要求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必須進入又一創新階段,目标是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第二個相結合”與“第一個相結合”提出的曆史條件和時代課題雖然不同,但兩者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體化和一脈相承的特點,彼此聯結,相互支撐。“第一個相結合”含有“第二個相結合”的思想顆粒,“第二個相結合”是對“第一個相結合”的理論延伸、拓展和突破,體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兩個相結合”銜接處有部分重複,總體上看,“第二個相結合”标志着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路。“第二個相結合”對“第一個相結合”在理論框架上有突破,在理論内涵上有飛躍,它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叙事,是研究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重大命題和新的邏輯起點。
第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論述中具有深厚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一再闡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叙事邏輯中深含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要素,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有執政黨執政為民的豐富智慧和思想資源。
第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凝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件,在當前國際上“價值觀”的尖銳交鋒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意識形态上的固本之舉,是構築民族靈魂的重大工程。
第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一方面促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另一方面促使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标志着中華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第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奠定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文化自信建立在五千年曆史積澱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心理底盤和精神支柱之上。
第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着在國内将加強各民族團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揭橥;在國際上一方面承擔國際責任義務,另一方面促成合作共赢的國際新秩序、新格局。
第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中國特色”的文化基因。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聲音、中國話語、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故事……無不賦注着“中國特色”這一文化基因。
交流互動環節
在交流互動環節,針對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融通”、“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心學的結合”等問題,張允熠教授做了詳細回答。
問題1: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契合”呢?還是“補充”呢?另外,兩者相結合的形成的理論結果,是“單元”還是“雙元”?
答:所謂“契合”,指的是本來面貌,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在客觀上具有一些共同之處,我們稱為“契合”點。“補充”是兩者相遇、初識之後互動互鑒的結果。“補充”不是單向度的,而是“互補”。“契合”是同質親和,“互補”是異質互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要經曆從融通到化合的過程,這種“結合”不應僅僅指“契合”,而是在實踐中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再創造的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
至于兩者相結合的生成思想體系,究竟是“單元”還是“雙元”?我認為應是“多元”,是“多元一體”。所謂“雙元”,指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個思想體系。融合之後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但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有其獨立的思想體系和邏輯進程。就中國新文化來說,“多元”意味着并不隻有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兩家,其他一些文化流派仍然存在并且在發展。多元文化共同構成新時代的中國新文化總體,但在“總體”即“多元一體”中,又是一個“一與多”的結構形态。“多”無疑指的多元,“一”指的是指導思想、主流文化與意識形态,所謂“靈魂”,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問題2:自從上個世紀以來,二者之間都在講求結合、讨論契合,但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體現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文化路徑,但反觀之,如何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方面路徑能夠落實體現出來呢?換句話說,在新時代又體現為哪些具體路徑或者說哪幾大具體的方面呢?
答:這個問題包含的内容太多。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目标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第二個百年在理論上的邏輯起點,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為解決新的時代課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的新叙事、新進路。它在實踐中肯定會體現在具體路徑上,譬如體現在五大建設上即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上。拿“文化建設”來說,中國的文化産業必須要體現中國特色,同時要走向世界,展現“民族性的也就是世界性的”。在總路徑上一方面要避免全盤西化、全盤洋化的弊端,另一方面要使中華文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财富。再如在生态文明建設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者在這方面的論述與中國古代哲人的智慧,都應當是我們從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寶貴思想資源。這僅是用例舉來說明,在實踐中“具體路經”當然會有許許多多。
問題3: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提出“共産黨人心學”。是否可以說,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心學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重點?
答:習近平總書記說“共産黨人的心學”,目的在于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跟王陽明“心學”的本質應該是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能歸結為隻跟“傳統心學”相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隻有“心學”,也不僅僅隻有儒家,還有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等。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着一種總體性,不能等同于跟一人、一事、一個學派的簡單機械的結合,也不是一點一滴的量的堆積。
總結環節
講座尾聲,院長張志丹教授向張允熠教授的精彩報告表示衷心感謝,并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張志丹教授勉勵師生們要學習張允熠教授潛心鑽研的求索精神,希望大家能夠将研究各領域融會貫通的“正大”學問作為自己一生的學術追求。他認為,如果不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思考傳統文化,亦不從傳統文化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那麼“21世紀馬克思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和發展”等都很可能是站不住腳的。他還指出,本次講座融思想性、政治性、思辨性和前沿性于一體,引發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問題的熱烈讨論,是一場饕餮的思想盛宴,極大地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自信、講思政課的課堂自信和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科人自信。
學思感悟
張允熠教授梳理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演進過程和具體内容,向我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同時還向我們介紹了“兩個相結合”對于新時代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意義。張老師以生動的内容講解和詳實的材料支撐展現出深厚的學術功底,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内涵,收獲頗豐。
——2021級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 洪帆
聽完張允熠教授的講座,備受啟迪,感受深刻。做學問不可帶有偏見,相互尊重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令人尊敬的學者,張允熠教授就是令人尊敬的學者,而我作為一名未來從事教學崗位的思政課教師,必須要堅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标準,必須要加強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錘煉自身理論功底,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學精、悟透、用好、教好,做好思政課教師。
——2021級學科教學(思政)高玉貞
聽完張老師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我更加深切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兩個相結合”的深刻内涵,既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實行、實用、實效即實際應用層面上的結合,又注重在精神、價值、理念、理論即思想文化層面上的結合,“兩個相結合”共同緻力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隻有激活、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更加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根基。也正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才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2021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張海文
(馬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