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國歌記憶,形策教研部“行走的大思政課”走進國歌展示館

發布者:蔡佳慧發布時間:2025-04-09浏覽次數:10

42日下午,形策教研部3位授課教師何洋、曹耀文、耿鑫欣帶領哲學與法政學院、教育學院、數理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美術學院等學院的40餘名學生,走進上海市國歌展示館,開展了一堂以“追尋國歌記憶,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行走的大思政課”。通過沉浸式參觀、互動體驗與現場講解,師生共同追憶《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傳唱和影響、被确定為國歌的峥嵘歲月,一起聆聽高唱國歌奮勇前進的時代最強音。



坐落于楊浦區荊州路的國歌展示館,是國内首個以國歌為主題的紀念場館。在展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首先駐足于序廳巨幅國歌詞譜牆前。随着時間軸長廊的光影流轉,1935年《風雲兒女》電影原聲在展廳回響,瞬間将師生帶入民族危亡的曆史現場。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穿透時空在耳畔響起時,仿佛觸摸到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

在第一展區“民族危亡的怒吼聲”中,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義勇軍雪地抗戰的珍貴圖片、聶耳在彙山碼頭拍攝的日本軍艦照片等史料,生動還原了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講解員特别指出,田漢在香煙盒襯紙上疾書的歌詞手迹影印件,正是共産黨員以文藝為武器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的生動見證。


步入“時代呼喚的最強音”展區,左翼文化運動的文獻資料與數字沙盤交相輝映。當全息投影重現電通公司拍攝《風雲兒女》的曆史場景時,何洋老師現場講授:“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不僅培育了《義勇軍進行曲》這樣的時代強音,更開創了文藝為民族解放服務的新範式。”在場師生在AR互動設備上體驗了30年代進步刊物排版過程,同學們邊操作系統邊感悟:這種将紅色基因融入新媒體技術的展陳方式,讓我們對革命文化有了更具象的認知。


      


昏黃的燈光映照着老式攝像機、泛黃劇本等電影文物,當師生們面對聶耳指揮樂隊演奏的青銅浮雕齊聲高唱時,铿锵的旋律激蕩穹頂。退役軍人曹耀文老師以标準軍姿凝視幕布上躍動的烽火畫面,指尖微微顫抖:“在部隊服役時,國歌聲是出征的号令;如今站在國歌誕生的曆史原點,看着歌詞中‘萬衆一心’的沖鋒姿态化為眼前的立體圖景,才真正讀懂這句‘我們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裡熔鑄的民族血性。”


在“偉大複興的主旋律”展區,镌刻着國歌與新中國同頻共振的壯闊史詩。展廳内15組光影交織的故事牆,以數字長卷形式鋪展開國歌伴随共和國成長的動人篇章——從開國大典的莊嚴奏響,到聯合國會場的铿锵回蕩;從香港回歸的淚目時刻,到太空站内響徹寰宇的宇宙強音。當師生駐足于利比亞撤僑故事的全息影像前,2011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重現眼前:中國駐利比亞使館參贊林仙玉帶領千餘名同胞高唱國歌穿越戰火,激昂的旋律成為識别身份的“生命密碼”。


曆經九十載風雨,《義勇軍進行曲》已熔鑄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在“時空留聲機”互動裝置前,師生們按下手印,将自己的青春誓言彙入曆史長河——“強國有我”的铿锵承諾與“起來!前進!”的悲壯呐喊在此共鳴,譜寫出民族複興征程上的青春交響。國歌精神是穿越時空的信仰火炬,新時代青年當以奮鬥為音符,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樂章中奏響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最強音!通過“曆史場景還原+科技互動體驗+情感共鳴升華”,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課”為同學帶來了一場鮮活的紅色洗禮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大家紛紛表示,這樣的思政課令人難忘、催人奮進,未來一定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擔當中國青年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供稿:賀斌燕;供圖:楊皓然;審核:何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