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講壇”第五十六講——《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運行機理及策略》線上開講
2022年6月16日上午,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明德講壇”第五十六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平台開講,安徽大學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執行院長吳學琴教授應邀作了題為《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運行機理及策略》的講座。此次講座由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主持,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高惠珠教授和青年教師孫洲擔任與談人,學院副院長耿步健教授總結。我院全體教師、碩士生、博士生參加,另有全國高校衆多師生旁聽。
吳學琴教授首先從意識形态的内涵出發,對意識形态和非意識形态進行區分,并指出長期以來,意識形态往往立足于其宏觀機制、叙事内容、基本狀況和引領功能的研究,而缺少意識形态對人之日常生活的現實關照。在此基礎上,吳教授圍繞研究方法、作用機制、象征形式和網絡意識形态四個方面詳細闡釋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運行機理以及策略。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深度解釋學方法。吳教授圍繞“解釋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基本觀點、主要特征”“作為日常生活意識形态分析方法論架構的深度解釋學”,“意識形态的解釋”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為什麼深度解釋方法能夠成為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研究方法。解釋學是一門研究理解和解釋的學說,而對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反思和批判,其方法論實際上就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深度解釋學。深度解釋學在理解日常生活中意識形态的象征形式時,建構起了一個寬廣的方法論構架,即社會——曆史分析,推論性分析、解釋或再解釋。運用深度解釋學對日常生活和大衆媒體的象征形式的解讀,其實質也是意識形态解釋的目的。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作用機制。吳教授首先對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态和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态進行了區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都深深地紮根于日常生活,但是其内涵、階級屬性、表現特征、發揮的功能都各有不同。随後,吳學琴教授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和事例說明了意識形态以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廣告、視覺文化、各類形象為載體,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并通過闡釋齊澤克的三界理論說明每個人出生伊始就陷入了意識形态的矩陣中,主流意識形态采取的政策和各種策略,實際上是填補意識形态矩陣中出現的各種缺口。最後,吳學琴教授分析了意識形态矩陣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的張力,并對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态機制進行講述。
第三部分,意識形态象征形式及其生産。吳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闡釋了“合法化、虛飾化、統一化、分散化、統一化、具體化”六個意識形态運行的一般模式,并分析了影響意識形态象征形式生産的五個主要因素:一是主體的意願,二是曆史文化形成過程中規章制度和約定俗成的常規慣例,三是象征形式的表達結構,四是關聯性,即樹立在象征形式的背後所指,五是象征形式生産的背景。
第四部分,網絡意識形态日常生活化策略。吳教授結合當下熱點指出網絡微空間是意識形态的主戰場,雖然官方主流意識形态已得到強力傳播,但傳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随後,吳學琴教授分析了犬儒式網絡話語和曆史虛無主義網絡話語的存在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意識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幾點策略。
與談環節,與會師生與吳學琴教授就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态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刻交流與探讨。吳學琴教授和高惠珠教授就當代中國意識形态的工作的對象”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并針對博士生孫洲提出的“如何理解意識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和主流意識形态的崇高性、整體性之間的關系”,以及蘇令銀副教授提出的“時政分析法對于意識形态的作用”“技術主宰對于意識形态的影響”“網絡化、智能化對意識形态的生産和傳播的影響以及人的地位”四個問題,做出詳細解答。針對第一個問題,吳教授以宗教禮拜這一日常活動為例,指出“意識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态的崇高性。”針對第二個問題,吳教授強調:“時政分析方法為調查提供了客觀的數據和材料,也為分析提供了支撐,在我們認識社會曆史的過程中十分重要。”針對第三個問題,吳教授認為:“要做好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領域界定,牢牢掌握意識形态主導權。”針對第四個問題,吳教授表示:“面對網絡化和智能化情景,要對媒體進行規範性管理和法律約束,以防資本逐利性導緻的資本意識形态和人民意識形态之間的博弈。”
講座尾聲,副院長耿步健教授代表學院向吳學琴教授精彩的報告表示衷心感謝,并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他認為,吳學琴教授以獨特的解釋學方法和原則、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強大的學術魅力诠釋了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相關理論,彰顯了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應有的學術自覺和擔當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探讨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運行機理及策略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給予我們深刻啟迪。
講座心得:
20級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的李幸霖認為:“長期以來意識形态研究往往隻是從宏觀叙事出發,将理論的聚焦點放置于日常生活之外的理論領域,以一種外在的教化形式作用于人的生活世界。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意識形式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是對被中介了的人之生活的總體關照,對普通民衆而言,與自己的日常生活關系遙遠。意識形态的質詢和日常生活間存在一定張力:日常生活中意識形态通過語言,形成一個符号秩序,主流的意識形态也正是通過意識形态矩陣建構和維持社會正常的日常生活秩序,使意識形态得到社會認同。”
21級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的洪帆認為:“意識形态不是飄浮在天空的雲朵,而是植根于肥沃堅實的大地,植根于人民大衆的日常生活,從而把來源于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态還原為社會生活本身。在當今社會,傳達意識形态的最好載體,莫過于媒體文化。面對當今我國意識形态的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建設就在于如何成功地運用媒體文化,找到大衆認同的契合點,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22級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的方子鑫認為:“作為觀念活動的意識形态能左右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最真實、生動而自然的表達,其深層原因在于人們出生伊始就面對着與日常生活之間保持一定張力的由曆史傳統、社會權威、制度秩序等因素構成的一個意識形态矩陣。通過這一意識形态矩陣,意識形态遠遠地凝視着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自覺地接受意識形态的質詢,從而給執政黨意識形态的政策策略制定、作用機制的建構提供了巨大空間。”
20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思政方向的葉雨潇認為:“随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當代意識形态話語在新媒體時代日常生活化轉向愈加明顯,呈現出‘網絡化’‘工具化’‘符号化’‘消費化’等典型傾向,日益凸顯出了當前意識形态的安全問題。同時,意識形态大衆傳播通過合法化、虛飾化、具體化、分散化、統一化五種象征形式建構,實現意識形态的微觀化,而在象征形式的傳輸或傳布、傳媒信息的接收和占用、構建中,情境不同,受衆對象征形式所構建的意識形态的接受和日常占用,又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特點。因此,對日常生活意識形态的運行機理及策略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撰稿:陳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