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慈善倫理與社會發展”的專題講座,在徐彙校區第三教學樓317教室舉行。這場講座由我院主辦,是第24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系列講座之一。擔任主講的是中國倫理學會前副會長、全國優秀教師周中之教授,主持人是副院長賈淑品教授。參加主題講座的是我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以及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教師和研究生。
講座内容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民營企業家參與慈善事業是國家的制度性安排。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慈善事業事關社會道德分配,民營企業家參與慈善事業是應盡的社會責任,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有着重要意義。第二,民營企業家慈善倫理的文化血脈。周教授從古代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哲學思辨,到近代慈善事業的轉型軌迹,再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慈善事業的複興與發展,系統梳理了中國慈善倫理的文化基因與發展脈絡。第三,當代民營企業家慈善倫理的評價。周教授對“慈善”的概念進行分析,并立足于大慈善概念,對于慈善動機上的“功利與非功利”,慈善實現形式上“高調與低調”兩大内容,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和倫理的追問。第四,引導、支持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參與慈善事業。要堅持自願原則,反對道德綁架;要貫徹德法并舉,加強社會慈善組織建設;要鼓勵數字化創新,探索慈善事業的發展與治理。
講座主持人賈淑品教授感謝周中之教授為研究生作精彩報告。她指出“先富帶動後富”需要慈善倫理作為價值紐帶,将私人财富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公共資源。周教授将學術架構結合現實觀照的講解,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實踐溫度,引發了師生對慈善倫理現代轉型的深入思考,拓展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視野,也為青年人觀察社會、感悟人生提供了價值導航。
撰稿:肖雨菲
攝影:楊雪甯